一、学院简介
鸿运国际设计与艺术学院于2023年10月由原传媒与设计学院设计系、数字媒体艺术系和原体育与艺术教学部艺术教研室合并重组建立。学院办学历史可追溯至1994年工业设计专业和美育教研室开办。学院专业特色鲜明,立足北京,主动融入新时代首都生长进程,通过创意设计融合科技与文化,赋能实体经济立异生长等重大应用场景,大力生长设计新质生产力,全面提升本科立异人才培养质量。
学院全面构建新时代首都生长的具有工商特色的立异人才培养体系,探索“艺科相融、校地共建、数智赋能、教学相生”设计引领立异的面向未来的生长战略。是以本科教学为主,不绝扩大本硕学生规模的高质量特色教学型学院,为国家和社会培养了大宗的优秀人才。
学院现设有数字媒体艺术系、设计系、艺术和美教研室和实验中心等教学、教辅机构。拥有数字媒体艺术、产品设计、视觉转达设计、工业设计4个本科专业。其中,数字媒体艺术、产品设计、视觉转达设计专业均为“双万计划”北京市一流本科专业。拥有设计专业学位硕士点1个,培养产品效劳设计、品牌设计、数字媒体设计等领域内的立异应用复合型人才。
学院实验中心是“北京市实践教学示范中心”,设有摄影事情室、虚拟演播厅、丝网印刷事情室、印刷质料事情室、视频实验室、音频实验室、模型实验室、陶艺实验室、三维动画实验室、动画创作实验室、苹果机房、PC机房和天光画室、基础实验室等。近年来不绝增强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建立了“产品数字化设计实验室”“流传效果剖析实验室”“虚拟仿真事情室”等一批拥有先进教学实践设备资源的专业特色实验室。
学院始终坚持以立德树人为基础任务,以人才培养为焦点,以革新立异为动力,“以本为本”不绝提升学院综合实力、教育教学质量以及专业建设水平,以扎实的事情效果为学校建设高水平研究型大学提供有力支撑;菇ā芭嘌鞘贝涣魃杓迫瞬拧⑹导擞攀葡灾钡母咧柿刻厣萄脱г,大力效劳新时代国家和首都经济社会生长。
二、人才培养
设计与艺术学院现有教职工62人,其中专任教师51人。教授3人,副教授23人,讲师25人。现有全日制在校学生787人,其中本科学生739人,硕士研究生48人。学院以适应国家新时代经济文化生长和人工智能时代为目标,以首都“科技与文化”深度融合为导向,以效劳首都“文化中心”功效定位和新效劳重点工业领域中的“商务效劳”对接学校主流学科和推动新文科建设为宗旨,通过跨学科交叉、教学科研并行、校企相助并举,逐步形成体系化立异人才培养模式。
近年来,学院教育教学水平不绝提升,教学结果包括北京市“本科教学革新立异项目”2项,北京市教育科学“十四五”计划课题4项。北京高校第十二届青年教学基本功角逐文科类三等奖1项,获批省部级教育教学结果课题4项,1个北京高等学校示范性校内立异实践基地;衽按笱蒲а芯坑氪匆敌卸苹毕目15项,其中国家级4项。荣获北京市高等学校教学名师奖、全国性专业设计大赛杰出指导教师、优秀指导教师等多项荣誉称呼,荣获省部级设计竞赛20余项,教师作品多次入选北京国际设计周等国际化展览。学生加入高水平学科竞赛获奖300余项。
学院积极主办“北京十校设计学专业革新与生长论坛”“北京十校本科生设计作品展”“艺术与科学国际论坛”等运动增进在京高校校际、校企交流,令设计学专业在同行院校中爆发广泛影响力。同时,不绝做优本科实践教学,与房山区文旅局建立积极对接,增强校地相助,产城人协同育人。
学院本科教育教学质量不绝提升,聚焦特色实践教学的专业建设新思路与主要做法有:
(一)艺科相融,跨学科优势引领专业联动
两围绕搭建“新艺科”专业人才培养体系。围绕鸿运国际高水平研究型大学办学定位,围绕“商科做强、工科做精、工商融合、双轮驱动”的办学思路,强化“艺文”兼顾、“艺工”融合和“艺商“相契的教学理念。数字媒体艺术专业着力生长与商科紧密融合的“数字化消费体验设计”和“数字文化创意设计”,产品设计专业以“智能化健康产品设计”为特色偏向,与时俱进对教学内容进行动态调解,引入新科技和新理念。2024年,学院全面修订教学纲要,完善教学设计,依托学校相关优势学科,以首都“科技与文化”深度融合为导向,聚焦智能技术与设计立异结合。
三强化培育“新艺科”交叉立异相助生态。课程建设突出艺术与科技的强融合,通过课程联动、项目相助、创立联合立异实验室、学科竞赛等举措,提升教学质量,构建艺科相融、跨学科优势互补的设计教育教学生长新路径。近年来,设计与艺术学院与数据科学与人工智能学部联合开展“盘算机技术(信息可视化)”“产品数字化设计技术”“智能技术与设计立异”等一系列艺科相融相关课程,使学生能够将艺术创意与技术实现紧密结合。2023年设计与艺术学院划分与食品健康学院合作承办“首届食品营养与健康立异创业大赛”,与中国轻工业化妆品重点实验室联合举办“全国大学生化妆品立异大赛”,积极引导和促成专业间的跨学科交流与相助,多措并举增进跨专业相助和艺科相融。
(二)数智赋能,搭建立体式人才培养矩阵
多元聚合构筑数智立体式教学空间。在“新艺科”人才培养历程中,学院积极响应国家教育数字化战略,引入数智赋能理念,围绕“艺术+设计+技术”能力培养,聚焦数智校园空间建设,数智教学内容革新,数智实践三方面,逐步构建完善“数智空间-数智课程-数字实践”x“知识-技术-素养”的立体式人才培养矩阵。在知识层面,建立数字学习资源与要领应用相结合,提升学生应用数字技术解决问题的意识。在技术层面,利用智慧空间的即时互动功效,实现因材施教和拭魅战练习。对素养层面的提升则聚焦于学习档案的智能化治理和监督,结合项目教学让学生在仿真场景中应用所学知识和技术,培养立异精神。通过不绝优化和完善人才培养矩阵,确保学生在知识、技术和素养方面都能获得全面生长。
虚实结合构筑数智立体式教学内容。积极探索数智时代教学范式的立异,通过虚实结合的方法推动数智化教学内容建设。修订与时代相契合的人才培养计划,优化教学纲要及教学设计,跨专业相助开设数智化专业课程,积极推动数智化实践项目,将课程、项目、竞赛有机结合,构筑起线上线下协调一致的立体式教学内容矩阵,培养具有多元化能力的综合性人才。2019年学院获批的北京市一流课程“首都古乡村(首批房山区南窖村)视觉计划设计虚拟仿真实验教学项目”,相关仿真教学场景实践应用结果为教学及房山区文化遗产;,数字旅游消费体验设计起到了较好的示范案例效果。
(三)教学相生,探索大思政配景下美育立异路径
思政育人打造三级联动与特色品牌。学校注重发挥课堂育人主渠道、主阵地作用,实现专业课思政元素全笼罩,与思政课同向同行,充分利用“课程育人-实践育人-文化育人”三级联动体系,落实立德树人基础任务。学院推动专业品牌特色向纵深生长。学院坚持把“政治优势+组织优势+专业优势”转化成效劳社会的重要力量。连续推进“党建思政+社会效劳+产教融合”。深化与房山区政府、文旅局、北京广播电视台等产学相助。并以“实践+实习+实训”三类思政育人载体,引导学生深度解读国情、党情、社情、民情,在社会实践大课堂中培育家国情怀和使命继续。
教学相生四位一体立异美育生态体系构建。学院不绝加强思政教育与专业课程的融合,明确课程实践命题的建设目标。以设计类本科与研究生实践课程建设与研发为重要依托,在两年的课程设计与实践中,逐步形成专业之美、公共效劳、实践教育与高条理审美体验“四位一体”的立异大美育生态体系建设。围绕“价值引领,校地共建,特色效劳,课程融合,协同立异”五大偏向,逐步探索出“课程、模式、步队、结果”新时代“大美育观”配景下的设计类育人新思路,并以数字媒体艺术偏向的设计综合实践课程教育教学革新为具体路径不绝探索实践。
招生就业联感人才培养质量提升。为进一步打造“厚基础、宽口径”的人才培养体系,设计与艺术学院从2021年实行本科设计学大类招生,包括产品设计、数字媒体艺术两个专业偏向。2024年大类整体招生人数165人,其中在京计划95人,近年来招生规模不绝扩大。同时,学院本科生就业率高、行业认可度高,近三年学院本科结业生就业率平均超95%。
近年来学院结业生继续攻读研究生的比例显著提升,结业生进入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中国传媒大学、北京交通大学、北京邮电大学等海内重点高校,以及卡耐基梅隆大学、帕森斯设计艺术学院、伦敦艺术学院、日本多摩美术大学等外洋知名院校。学院高度重视学生就业事情,由院领导班子带队,访企拓岗20余家,协同多方力量,积极拓宽就业渠道,新增10余家就业与实习相助单位。众多优秀结业生任职于新华社、人民网、阿里巴巴、腾讯、华为、百度等著名企业及政府部分。
三、科学研究
近五年来,设计与艺术学院科研立异能力逐步强化,以首都“四其中心”为锚点,不绝提升效劳属地的孝敬力。学院教师主持种种课题总计84项,其中国家级课题3项,省部级课题4项,局级课题4项,企事业单位委托横向课题73项。其中“智慧图书馆全流程效劳设计”“中国特色都会化进程中的色彩伦理建构及应用研究”“新媒体视域下北京老字号品牌形象设计研究”获得了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立项。全院师生科研结果在海内外《装饰》《Sustainability》《The Design Journal》、《Applied Sciences-Basel》等期刊上宣布。学院教师共宣布国际期刊论文24篇,其中一作9篇。出书著作10部,获得知识产权35项。
设计与艺术学院学术职位有所提升。设计与艺术学院(2021年)乐成举办了“第一届艺术与科学学术论坛”。邀请了来自美国、英国、俄罗斯、荷兰、法国、瑞士知名高校的7位外籍学者,和海内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等著名高校的学者共聚云端,分享多领域艺科融合的前沿结果,有力提升了学校设计学科的综合影响力,助力鸿运国际高水平研究型大学的建设。
效劳属地经济社会生长结果显著。学院与房山区文旅局连续开展系列相助,包括制作并推广“房山上的来客”与“房山上的文物”系列短视频,举办“房山区文旅品牌形象全国大学生立异设计大赛”,探索乡村振兴战略下房山乡村公共文化效劳设计等,进一步增进房山区文旅融合生长,助力房山区“一区一城”高质量生长。同时学院与北京市文物局相助建立“博物馆之城研究院”为平台,学院设计的文创产品同时连续亮相服贸会文旅效劳专题文博文创展区。设计与艺术学院陆续与北京广播电视台、北京禄米仓新视听工业园、房山区文旅局等机构共建实践教学基地,旨在提升人才培养能力和人才培养质量,提升科技立异能力和社会效劳能力。
四、社会效劳
设计与艺术学院在“北京打造国际消费中心都会”“房山区建设历史文化和地质遗迹相融合的国际旅游休闲区”等区域生长计划中发挥积极作用,发挥校地共建特色连续加入房山区社工系统的共建相助项目、党建特色品牌项目,与房山区周口店的北京人遗址博物馆、官地村、药王谷等多个景点相助,效劳赋能属地文旅生长。
学院充分发挥学院专业优势,把理论转化为实践,助力乡村振兴,师生实践团队深入北京市房山区南窖乡,同心共谱乡村振兴曲,为乡村振兴生长注入新活力。2023年5月,学院党委与南窖乡党委签订战略相助协议,举行“红色‘1+1’共建实践基地”揭牌仪式,为南窖乡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赋能添力。
学院高度重视学生社会实践事情,积极组织开展形式多样、内容富厚的实践运动,取得显著效果。2022年,“青宣燃梦”实践团在绿地雅苑社区宣讲党史,展示大学生风貌,获得“优秀团队”和“实践之星”称呼。2023年,“青绘蔚来”实践团在河北蔚县助力文化振兴,完成墙绘超100平米,增进校园文化建设。“石榴花开”实践团在新疆和田开展普通话培训和调研事情,增强民族团结意识。2024年,“青绘京彩·筑梦京西”实践团在门头沟区田庄村进行文旅设计、墙体彩绘和红色教育,助力乡村振兴。别的,学院以“挑战杯”竞赛为抓手,2024年“挑战杯”竞赛获奖17项,其中包括4项金奖,通过竞赛运动培养了学生的效劳国家意识,充分彰显了新时代青年的风范。